顺境与逆境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南
议论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,而"顺境与逆境"这类辩证性话题更是高考作文的常见命题,掌握这类议论文的写作方法,不仅能提升应试能力,更能培养辩证思维能力,本文将系统介绍顺境与逆境议论文的写作要点,并提供最新数据支撑论点。
审题立意:把握辩证关系
"顺境与逆境"属于关系型议论文题目,核心在于分析两种境遇的辩证关系,审题时需避免片面强调一方,而应探讨二者的相互转化与内在联系,近年高考作文题如2023年全国甲卷"技术与时间"、2022年新高考Ⅰ卷"本手、妙手、俗手"都体现了对辩证思维的考查。
立意角度可考虑:
- 顺境与逆境相互依存,缺一不可
- 顺境中潜伏危机,逆境中孕育机遇
- 个人心态决定境遇性质
- 不同人生阶段需要不同境遇磨砺
结构搭建:经典三段式
高中议论文推荐采用"引论-本论-三段式结构:
引论部分: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。"人生如航海,顺境似顺风,助我们快速前行;逆境如逆流,锻炼我们驾驭风浪的能力,二者皆为成长必需。"
本论部分:通常设置3-4个分论点,每个分论点自成段落,建议采用以下结构:
- 分论点句(鲜明突出)
- 理论论证(引用名言、原理)
- 事实论证(事例、数据)
- 分析说理(紧扣分论点)
- 小结句(回扣分论点)
结论部分:升华主题,避免简单重复,可联系现实或提出建议。
论证方法:多元并用
有效的议论文需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:
-
举例论证:选用典型事例,如华为在美制裁下逆境崛起,2023年实现销售收入7042亿元(华为2023年报);新东方在"双减"政策后转型东方甄选,2023年净利润达2.4亿美元(新东方2023财年报告)。
-
数据论证:最新数据最具说服力,下表为近三年部分企业在顺逆境中的表现对比:
企业名称 | 所处境遇 | 关键数据(2021-2023) | 数据来源 |
---|---|---|---|
华为 | 技术封锁逆境 | 研发投入占比22.4%(2023) | 华为年报 |
特斯拉 | 新能源顺境 | 全球销量增长65%(2023) | CleanTechnica |
教培行业 | 政策调整逆境 | 头部机构转型率78%(2023) | 艾瑞咨询 |
-
对比论证:将顺逆境中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,如比较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战略选择。
-
引用论证:恰当引用权威观点,如《孟子》"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",尼采"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"等。
素材积累:与时俱进
优质议论文需要新鲜、权威的素材支撑,推荐以下素材来源:
-
经济领域: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2023年10月《世界经济展望》显示,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下调至3.0%,各国应对经济逆境的政策差异导致复苏分化。
-
科技领域:OpenAI在ChatGPT爆火后面临监管逆境,2023年全球AI监管框架新增17个(斯坦福AI指数报告2023)。
-
教育领域:2023年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(教育部数据),就业市场竞争加剧,催生"逆境创业"新现象。
-
体育领域:中国女足2023年世界杯止步小组赛,暴露顺境备战不足的问题(新华社评述)。
语言表达:准确有力
议论文语言需体现以下特点:
-
准确性:避免绝对化表述,多用"可能""往往""在一定程度上"等限定词。
-
逻辑性:合理使用"由此可见""究其原因""反观"等过渡词。
-
感染力:适当运用排比、反问等修辞,如:"难道顺境就必然导致懈怠?难道逆境就注定带来失败?"
-
时代性:融入"内卷""躺平""韧性"等反映当代社会心态的词汇。
常见误区与规避
-
观点片面:只谈顺境好处或逆境价值,应承认二者各有作用,如清华大学2023年调研显示,78%的成功创业者认为"顺境提供资源,逆境锤炼能力"。
-
事例陈旧:反复使用爱迪生、贝多芬等传统案例,建议更新为近年事例,如比亚迪在新能源补贴退坡后的创新突围。
-
数据缺失:纯理论论述缺乏量化支撑,可引用世界银行2023年报告:经济逆境期间,创新专利数量平均增长12%。
-
结构混乱:分论点间缺乏逻辑递进,建议采用"是什么-为什么-怎么办"或"个人-社会-国家"等层次。
-
语言平淡:缺乏议论文应有的力度,可通过设问、对比等手法增强表现力。
实战案例分析
以2023年某省质检作文题为例:"有人说顺境更有利于成长,有人则认为逆境更能造就人,请写一篇文章,表达你的思考。"
优秀立意:"顺境如加速器,逆境如锻造炉——成长需要不同境遇的协同作用"
分论点设置:
- 顺境提供资源保障,为发展奠定基础(理论+教育投入数据)
- 逆境激发潜能突破,为成长提供动能(理论+企业创新案例)
- 智慧在于转化境遇,关键在于保持定力(哲学观点+当代青年调查)
最新数据运用:引用LinkedIn《2023全球人才趋势》报告:73%的HR认为"经历过逆境的员工更具抗压能力",但89%的企业仍致力于"为员工创造顺境工作环境"。
写作这类议论文,本质是培养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,人生长河既有顺流也有逆流,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选择境遇,而在于把握每种境遇带来的独特价值,古人云"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",这种超然态度或许正是处理顺逆之境的高阶智慧,当代青年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更需练就"顺时不骄,逆时不馁"的定力,方能在时代浪潮中把握自己的航向。